回望春秋战国,数百年连横合纵,诸国间征伐不断。时人或披甲挥戈,保家卫国;或执剑沙场,扬名天下。在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青铜铸造工艺与冶炼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精美绝伦、驰名列国的吴越青铜兵器便是最好的见证物之一,“吴戈越剑”的美名更被人们所称道。吴王僚剑来自两千五百年前, 历经岁月、饱经沧桑,却剑锋如故,光彩依旧,英气犹在;其所承载的魅力弥久逾浓,于无声处,似乎蕴藏着千言万语,即将向我们诉说一段“剑与人”的传奇往事。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25日(周五) - 2023年6月04日(周日)
展览地点: 无锡博物院一号展厅

“风云三尺——春秋吴王僚剑特展”--无锡博物院展览详情

一、名剑雄主

吴王僚(?—公元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于,吴王馀昧之子。公元前527年,吴王馀昧去世,吴王僚继位(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15年在位)。

公元前527年(吴王馀昧四年)正月,吴王馀昧去世,依照吴王寿梦遗命,兄终弟及,当立弟季札。但季札避让,逃位离开。吴人认为季子逃避王位,馀昧之子应当继位,于是馀昧之子僚被拥立为吴王,是为吴王僚。

二、剑似流星

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

三、剑芒再现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无锡博物院将吴王僚剑送往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应用X-CT设备、XRF-XRD联用分析系统、光学显微镜对吴王僚剑的保存状况、内部连接结构、表面成分、表面铭文制作痕迹等进行了无损分析。幸然,我们得以将分析数据与吴王僚剑文物本体进行对话,在展示文物外观的同时,观众亦能够目睹文物的内部结构,发现吴王僚剑更加真实的另一面。

通过无损分析的数据可知,吴王僚剑剑身外部是一层致密的氧化层,将基体包裹在内部。基体内并不是完好的金属,而是形成了蜂孔状,这或是表明基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均匀腐蚀,可能是某类合金相首先受到了侵蚀。剑铭清晰,在致密氧化层上,深度约0.25mm,整体均匀,与表面显微观察为非刻制的结论一致。

从显微照片及3D合成照片观察字口痕迹,12字铭文判断为非刻划而成,字口内未见嵌金现象,肉眼所见黄色部分实为土质。剑表的“王”字纹与剑体齐平,反应了其表面处理时的温度和时间与通常认为的吴越剑菱形纹有所不同。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后才能提问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目前本站所有活动仅作为活动内容展示,无收费项目!

按照活动内容详情中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与。

目前实行邀请制发布,可在页面底部获取联系方式。

门票为第三方平台提供,本站仅限推荐更多信息目的,购买行为完全在第三方平台完成,如有疑问请联系第三方平台及其门票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