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探讨数字创意与生态文明。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旨在思考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的人类命运,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共建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如何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如何融合发展。
演出时间:2022.11.25-2023.02.12
演出场馆:北京|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演出票价:20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展览详情
门票
参观详情
展览日期:2022年11月25日-2023年2月12日
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北交市顺义区天竺金航东路3号院)
开幕时间:11月25日分会场:友谊艺术社区(北交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7号)
开幕时间:12月9日分会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钱粮胡同38号3号楼)
开幕时间:12月23日参观时间:周二到周日,每天11:00-19:00,18:00最后入场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主题:共生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Beijing Biennial 2022)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将于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2月12日在北京举办。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双年展组委会将联合北京市内多个艺术机构和各大艺术院校,为观众呈现二十场以上的展览,并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公教活动。
以“共生”为主题探讨数字创意与生态文明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旨在思考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的人类命运,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共建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如何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如何融合发展。北京以博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既传统又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气质。绘画、建筑、雕塑、文学、音乐、戏剧、影视……各类艺术形式在这座城市建构了枝繁叶茂的艺术生态,并与其他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主题——“共生”诞生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在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上,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希望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话题和样本,丰富“共生”这一主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空间“共生”,展示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二是时间“共生”,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而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主会场的国家对外贸易文化基地(北京),本身就体现着“共生”的特性:进出口贸易与文化产业共生,展览展示与仓储物流共生,当代艺术画廊与传统文化展览共生,这些都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艺术样本和艺术生态。
“1+2+3+…N”模式激活艺术生态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将采用“1+2+3+…N”的模式,即:一个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两个分会场(友谊艺术社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三种展览形式(主题展、平行展、卫星展)以及分布在全市不同区域的N(若干)个艺术机构和艺术院校,持续不断地展示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的丰富生态和多元面貌主题展的部分,将邀请各个艺术领域活跃的策展人和学者,通过“蓝图北京”、“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无尽的交谈”、“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飒爽英姿”七个版块,分别阐释“共生”这一主题。
同时,为了丰富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展览内容,促进艺术的公共性,加强城市功能互动性和提高市民参与度,本次双年展特设立周边版块,由平行展和卫星展两部分组成。平行展旨在体现双年展在学术性、跨学科联合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拓展;卫星展则充分发挥调动艺术社群的优势,从而激活整个城市的艺术细胞,让双年展进一步进入公共视野,与市民产生互动。
专业前瞻力和新表现力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依托北京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环境,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常态化的品牌文化展会活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胡智锋、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以及芝加哥大学教授、艺术史学家巫鸿将担任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保证双年展的专业性。
为增添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新表现力,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别邀请了杭侃、马岩松、朱朱、申舶良、房方、龙星如组成策展团队,这支年轻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策展人团队,将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凭借丰富深厚的策展经验、学术积淀,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带来全新的策展视野。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位于顺义区。顺义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将为双年展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观展体验。人、艺术、自然三者在同一场景相遇,是对本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共生”主题的完美回应。
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展期:2022年11月25日-2023年2月12日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政府基于部市合作框架,共同建立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保税园,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和国家文化出口“双基地”。201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授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2018年6月,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四部委认定天竺综合保税区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天竺综合保税区“三区”政策叠加优势,重点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贸易平台、国际文物交流平台、国际影视装备贸易服务平台,探索发展文物与艺术品贸易、高端文化装备贸易、影视与数字内容贸易、创意设计与版权贸易,为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企业提供创意研发、设计制作、展览展示、交流推广、拍卖交易、金融保险、融资投资与仓储物流等国际化服务。基地建设发展“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致力于打造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
会场包含展览:
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策展人:杭侃)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大型石窟群,是我国珍贵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组织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成一统,却并非封闭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的大量文化遗产,都彰显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利用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也不断回应着历史的变迁与新的时代挑战,云冈石窟就是这样的缩影——在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的近百年间,“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干城,莫不欢附,商贾贩客,日奔塞下”,中西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和深入,为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无尽的交谈(策展人:朱朱)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无尽的交谈”,试图探讨当代艺术与历史记忆、生态环境和自然科学的三种对话关系。艺术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无数种形态的交谈,艺术家与自我和他人的交谈,与艺术史或其他领域、学科的交谈,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谈,而伟大、赤诚的艺术作品能够穿越不同的年代、背景和局限,与我们的心灵形成直接的对话,为人类社会开启更好的、甚至全新的相处模式带来启示,这也构成了我对这一届以“共生”为主题的双年展的理解和期待。
浪漫,也称罗曼蒂克,据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浪漫有多少种,浪漫是什么样儿,浪漫可否被定义、有没有固定模式?本展的初衷是从散乱的美术史篇章里,查找出不同代际、不同性别、不同群体的艺术家,将他们完成于北京的作品汇聚一堂,并冠之以浪漫;这既是对浪漫的一次反刍,又是对北京的再次审视:这座1949年更名的伟大都市,保有多少可见的浪漫记忆与想象?
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浪漫(策展人:房方)
浪漫,也称罗曼蒂克,据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浪漫有多少种,浪漫是什么样儿,浪漫可否被定义、有没有固定模式?本展的初衷是从散乱的美术史篇章里,查找出不同代际、不同性别、不同群体的艺术家,将他们完成于北京的作品汇聚一堂,并冠之以浪漫;这既是对浪漫的一次反刍,又是对北京的再次审视:这座1949年更名的伟大都市,保有多少可见的浪漫记忆与想象?
展出的50件(组)作品,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和录像等多种媒介,创作年代分布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各个时期,最早的一件作品是戴泽作于1953年的水彩画《中央美术学院》;这些作品被设置于相隔30余公里的两个不同地点:其一,位于市郊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在毗邻首都机场的北京艺术双年展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厅内,搭建起一个带有不同形状“月亮门”的北京旧式院落;其二,位于市中心东长安街北侧的友谊艺术社区(原北京友谊商店),在这座始建于1964年的“中国首家大型涉外零售企业”的商铺搬迁腾退后不久,它前所未有地变为一个展示当代艺术的临时场所。
每一件艺术作品,既有其在艺术系统内部的坐标,也有其所处社会历史时空的定位,策展人试图提取和显现这些信息,逐一为每一件(组)展品编写了简短的文字介绍,在看作品之外,增加了一种阅读的可能性,并希望在“看”与“读”的双重作用下,去接近展览中的39位创作者,渴望以他们那些曾经有过的记忆与想象,来激活观者各自的记忆与想象。
分会场:友谊艺术社区(原北京友谊商店)
展期:2022年12月9日-2023年2月12日
北京友谊商店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首家国有涉外商店,服务过众多外国驻华使馆人员、专家、学者、留学生、各国政要、外宾、外籍华人及港、澳、台侨胞,在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曾被周总理喻为“民间外交家”,打造了“友谊第一”的金字招牌。北京友谊商店作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承载着北京从历史到当下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友谊艺术社区(原北京友谊商店)将由4位策展人联合近100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集中展示160余件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图片、建筑、文学等不同门类的顶尖艺术作品,展览将极大地促进艺术的公共性,发挥建筑历史价值,加强城市界面的互动性,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会场包含展览:
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浪漫(策展人:房方)
友谊艺术社区展区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策展人:申舶良)
幻方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其中每一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皆相等。幻方自古被视为宇宙自然和谐之力的象征,在后世发展出诸多的变体,并对全球的组合数学、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的主题意象,幻方既像是汉字书写与文本布局的缩影,亦如同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模型。不同方格中数字之间奇妙的对称与互补关系,呼应着北京自古作为多元生态与文化交会之地的特性,也为我们思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共生”带来丰饶的启示。
展览借用友谊艺术社区原有的格子结构,营造形如幻方的展场布局,在幻方形成的互映关系中激发艺术与文学的对话。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皆受到文学阅读或书写的启发,并包含3组艺术家与文学作者接受本展览委任、互动合作完成的新作。展览同时指向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凸显、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双重语境,透过文学与艺术交织的想象,探索人类与不同生命体、人居环境与虚拟空间、历史遗产与未来图景的共生之道。
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策展人:龙星如)
“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是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艺术与科技单元。
展览“大地热流”从北京特有的冬季供暖地貌出发,尝试讨论热量媒介如何成为我们理解技术文化和生态现状的视角,并通过动态“热流”的视角,邀请你共同展开一次关于融化的旅行。在旅程中,想象中的热联觉生物将同你们一起感受温度,追踪热量如何作为当代科技系统的伏笔而存在,并推想与“热”息息相关的熵与时间。每件作品都被纳入关于“融化”的叙事,“融化”可能改变对象的形态,或者让隐藏之物显现。可能剧烈,也可能寂静,正如技术本身同时作为一种动态的形塑性力量和揭示性力量而存在。
北京得天独厚的冬季暖阳会挥洒入在展厅更“热”的一侧,这里的作品探讨着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网络交换、光纤)如何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星球能量,并构筑趋于稳定的热量环境。《辐射生物》用生命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应来比喻我们对于电磁信号的依赖,《铜树》提醒着我们支撑光缆和导线的铜元素如何从地脉生出,《孔隙山谷2:骗子的阴谋》甚至想象了一种一半是矿物实体,一半是数字比特的活元素如何游走。当《追踪模拟太阳》用黑色空洞来替换人类视觉光谱中炙热的太阳时,《永恒的一日》却用一则荒诞不经的寓言暗示太阳耀斑爆发与电子系统之间致命性的关系。
《被捕获的自然》提示我们人造的“冷/热”系统如何持续创造着一种更为温和与宜人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些调控技术也裹挟在这颗行星天然的冷热流动中——水、风甚至洋流都在冷却着轰隆作响的机房,光刻机依赖的氛也依靠分离设备对空气的低温蒸馏(《不要爱恋那氤氲的辉光》)。这种能量的镶嵌关系,暗示着人造技术环境脆弱的阴面,也引我们通向展厅更幽深寒冷的一侧。在这一侧,我们通过调控温度和热能所创造的稳定环境开始被扰动与扭转。远程地下服务器滋生的生命通过液体进入人们的皮肤(《恐水症》),三组与冰川相关的作品则描慕了冰层所凝固的关于能源开采、冷战设施和远古微生物的历史。
当那座计算机渲染的冰山同格林兰峡湾一般寂静坍塌(《熔于时间》),抑或计算机里的烟花无声散放(《烟花宇宙》),我们似乎感知到大地天然蕴藏着熵增的势能和逆篇的渴望,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正如《濒危植物标本库》试图存储植物的生命,这种存储的有效性却依赖太阳的节律。在自然光源退散后,人造光源亮起前(《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的混沌地带,在所有机器生成的文字随着热敏纸暴露在空气而成为模糊团块的瞬间(《一声叹息》),人们重新站在大地的热流之中,透过它去理解太阳辐射与岩石圈热结构之间的垂直空间里,极地冻土与赤道艳阳之间的地理疆域内,我们的技术和生态系统中所承载的万象,及其所见证的年岁。
分会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2月12日
木木美术馆是中国最大且最具知名度的当代美术馆之一。其位于北京的两个空间全年呈现展览、表演、现场活动和谈话讲座等不同公教项日。木木美术馆798馆,由一座旧时的军用工厂建筑改建而成,而新近落成的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位于北京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东城区内的木木艺术社区之中。木木美术馆每年吸引逾50万观众,并获得了中国国家文物局官方授子的博物馆资质,使得美术馆有资格展示并收藏最具重量级的中国文物及当代艺术品。
会场包含展览:
蓝图北京(策展人:马岩松)
蓝图一词从建筑师的工具指向历史的档案和未来的想象。优秀的建筑师其实是通过思想和远见对现实进行改造。建筑物是人类社会中体量最大,时间最长的公共媒介,要不断维持先进性,激发和对照城市、国家、民族的风貌和文化。
历史是北京的财富而非终点。忽略历史是对身份的抛弃,但也必须考虑城市长期的目标和未来。通过对未来的想象,在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本地与全球、个性与群体的不断对抗和拉扯之间找到新出路,一场永不停止试验。
2022年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北京以博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既传统又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气质。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