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人类非遗纪录片电影《天工苏作》传统工艺变革中传承
良玉集京师,工巧推苏郡。苏州,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工艺精湛、制作精美之誉的苏工苏作,也更加蜚声海内外。如今一部记录“人类非遗”传承的影片《天工苏作》在CCTV-6播出,这是一部为了什么一往无前,如何才能锲而不舍,一部关于如何“沉得下,守得住,走得出”的故事,在当下,展现抚慰人心的力量的非遗电影。
苏州目前共拥有“人类非遗”名录6项、国家级名录32项、省级名录124项、市级名录1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省级非遗性代表性传承人143人、市级非遗性代表性传承人464人。这些从江南历史沿袭下来的风骨和韵致,成就了《天工苏作》诞生的深厚土壤。
这部纪录电影《天工苏作》是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联合出品。影片时长90分钟,撷选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9门手工艺术,以12位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展现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12位主人公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领域、各攻其巧,但都以一生坚守一艺,凸显了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苏州工匠精神。影片将目光聚焦在苏州传统手工艺上,不仅展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更着眼于传艺之“人”。
导演孙曾田这样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通过这些人和艺的‘厮磨纠缠’,我们将呈现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该影片由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担纲解说,将九项传统工艺,12位传承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粉墙黛瓦、濛濛烟雨之间,为观众构筑一座精巧绝伦、秀外慧中的苏州城。
非遗守艺人,择一事终一生
现代生活流光溢彩,传统灯彩艺人却隐入灯火阑珊处。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不肯向时间妥协,为了守住自己心中的灯,他倔强地挑战起极为费时费力的万眼罗灯。
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在不断奔波,他希望寻找更多好料,做出更多好作品。他雕刻出每个核雕匠人心之向往的核舟,也雕刻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船。
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80岁高龄,顶着眼疾频发、视力衰退的压力,她带领徒弟为在苏州举办的国际丝绸会议制作巨幅宋锦,弘扬宋锦文化。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宋卫东,将明式家具简约不简单的风格变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试图将一座废弃厂房打造成明式风情生活馆“长物园”。
沉睡的手艺可以被亲情唤醒。苏帮菜制作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董嘉荣,深藏功与名,但为了给孙女留下对苏式船点的美好回忆,他颤抖着双手,试图重拾搁置了八年的手艺,孙女喜爱的儿童绘本里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摇橹船上的点心盒里。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和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交替做着双面绣,姚惠芬很清醒:“我们那代人没啥选择,做这个一辈子就一辈子了,你们年轻人现在选择多,要想好了、想清楚了这是不是你想做一辈子的事。”
走到岔道口的香山帮,同样面临断代问题。老匠人的“规矩”“精细”和年轻人的“标准”“效率”之间的矛盾,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薛林根和薛东父子俩中逐渐激化。传承不易,留观众叹息。
《天工苏作》不仅承载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今年该片还将启动海外发行放映计划,让海外观众更为深入地了解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提升苏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通过影片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电影强国建设贡献力量。